中国工程管理网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回到首页 | 联系我们 | 收藏本站
免费注册会员 | 登陆
工程管理论坛
工程经理圈 工程经理博客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地面与楼面工程质量预控
特级施工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监理细则
地下连续墙分项工程监理细则
施工准备阶段安全监理实施细则
无支撑水泥搅拌桩分项工程监理
预应力管桩分项工程监理细则
预制钢筋混凝土基础工程监理细
桩的现场预制监理实施细则
钻孔灌注桩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建设工程竣工决算编制审核主要
泰东河疏浚工程施工与质量控制
总图设计专业对控制工程造价的
优化建筑施工企业的现场管理探
工程项目管理为什么要推行项目
如何提高信息化建设项目进度控
浅析信息时代的企业ISO27001信
施工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
建筑工程中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
总承包业务开展多年而规模仍然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工程管理网 >> 工程文库 >> 工程策划 >> 管理模式 >> 正文
城市保护区内原居民建筑之营造模式初探
作者:佚名 来源:互联网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12-8-24 12:26:58

  1972年以罗马俱乐部为首的悲观学派,在DonellaH.Meadows指导下,提出关于世界趋势的研究报告《成长的极限》。该报告认为,人类将被技术文明的成就推向自我毁灭,世界正站在毁灭的当口。该报告提出后,一时成为当时环境保护运动的理论基础,但也引发不少学者的强烈质疑,因而提出较为乐观的未来学,称为乐观学派或技术至上者,其代表人物是HermanKhan。该学派认为,人类正进入一个黄金时代,未来世界将是歌曲、音乐的世界,万能的科学技术将在地球上,以至天边的天空中创造出一个伊甸乐园。该学派另一个著名的代表人物JohnMaddox则在其著作《世界末日症候群》中指出,所谓人口、发展、及环境问题总会在适当时机透过适当的先进科技加以解决。

  然而经过四分之一个世纪之后,不同的数据不断告诉我们,乐观学派不免过于科技乐观。事实上,高风险不是透过科技手段就可以解决科技虽然不可避免地成为我们尝试解决这些风险的手段,但它们也往往也是造成这些风险的元凶!如果科技力量的发展超过了我们内心学习所能掌握的,除非我们能将内心所学配合得上科技的进展,否则我们将注定会走上使自己毁灭,也损坏地球上其它生命之途。

  另一方面,人类需要集居地提供居住、休憩、庇护、养育等机能,而集居地的规划设计营造关乎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合谐存续与否。可以这么说:所有规划设计都有目的性,只是我们已经忘记:规划设计的真正意涵是什么?它是如何运作的?事实上,规划设计者有机会创造新东西,或使旧东西更新再利用,只是这些作为是否符合永续性理想?

  在从事规划设计时,我们必须有智慧且从深刻的直觉及感情出发。人类希望有可理解的次序、美感、合宜、简单、预期的思考及有趣的发明等基本需求,规划设计者可透过各种作品尝试满足这些需求。但永续发展除了满足基本需求外,也必须考虑限制因子;质言之,规划设计专业人员可说是在次序与混乱、自由与虚无、过去成就与未来可能、永续与不永续之间的一道窄桥中尝试渡过。

  规划设计专业在工作中所展现的技术及才华将会在未来仍能够持续保有其价值,但是这点必须让我们对要规划设计的是什么及为何要如此作相当谨慎小心──因为我们所作所为及所使用的工具已使地球这颗脆弱星球的环境持续改变。既然规划设计者所造成的改变如此巨大且具威胁性,对规划设计者而言,他们便必须要在寻求解答的过程中扮演应有的角色。

  所有人都应该了解到我们的生态责任,也应该知道我们的生存有赖于我们对环境议题有透彻的认识,但目前看起来人类似乎仍相当缺乏动机去进行必要的基进改变。本文希望阐释的是,我们必须要对生态认知具有心灵上的感应,而不应该再像1970年代时将环境关怀视为流行风尚而已,也不应该将其视为对地球生命永续性的惊慌。本文认为,或许现在正是进行心灵改造的时候,以重新建构自然与人类之间的更密切连结。

  深藏在我们集体的无意识之中的是我们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直觉认知,此认知在人类历史上正如钟摆般地此消彼长,有时我们和自然的关系密切而可作为所有行动的靠山,其它时候人与自然、人与其它动物之间的巨大鸿沟则夸张地被各种具有不同动机的政治、经济、宗教、科技人物所操控;或许我们应该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了。对曾经美丽的地景而言目前正破坏它的作法其实是极大的灾难,因为未来是会对人类报应的──如果有未来的话。大多数规划师及建筑师早已忘掉规划设计的古老训诲:将自然、气候、及各种元素加以考虑。FrankLloydWright曾经说过重要的是,我们要和自然一起运作…,我们要学习的是对自然建筑物的生态原则有更深层的认识。

  本文主要在探讨地方建筑与环境整合之间的关系,首先从永续发展的历程阐述环境、社会、经济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建构在此论述下,本文接着指出要迈向永续性未来,将主流典范移转到新典范的典范移转是必经的路程;而在典范移转的大前提下,本文以国家公园原住民建筑之营建模式作为地方建筑与环境整合的切入点,最终目的在于从人为与自然环境整合的角度提供生物多样性另一个可能的讨论空间。本文指出当下关于地方建筑的五大误谬,并提出对应的五大诠释,然而这些诠释无法真正达到三生一体的永续发展目标,除非能将这些诠释以多面向的方法来解读,本文因此提出五角矩阵的动态网状结构,作为国家公园原住民建筑营造模式的新典范,希望透过这样的典范移转帮助建构国家公园实质环境的永续未来,进而从另类角度帮助生物多样性的达成。

  一、永续发展的历程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则败之,执者失之。

  永续性这个观念从很早就在各种人类文化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文章录入:web13741    责任编辑:web13741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中国工程管理网 | 收藏本站 |京ICP备10012994号
    共创国际项目管理顾问旗下网站:中国研发管理网 | 项目管理者联盟 | 中国工程管理网
    VIP会员 |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刊物出版 | 沙龙会议 | 人才服务 | 广告投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5-2014 21CPM.COM 工程管理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605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