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管理网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回到首页 | 联系我们 | 收藏本站
免费注册会员 | 登陆
工程管理论坛
工程经理圈 工程经理博客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浅谈建筑材料质量检测与监控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工程管理网 >> 工程文库 >> 工程策划 >> 前期设计 >> 正文
试论环境景观设计对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贡献
作者:佚名 来源:考试吧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13-3-1 12:30:37

  深刻认识基础上,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的,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环境景观设计先行。如果组成我们城市的物质实体都不能体现低碳、生态的理念,试问低碳生态城市将焉附。环境景观设计对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贡献是巨大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要有低碳生态设计的理念,要有节约能源、降低能耗的理念。追求时尚、豪华,讲究排场是我们当前景观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一个很大的误区,不但费时、费工、浪费建设资金,生态效果低,而且意境差、可持续性短,与我们所提倡的低碳生态设计理念严重相悖。景观的低碳生态设计要求我们的景观是低碳景观,单位景观的能耗低,具有较高的生态附加值,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1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研究现状

  1.1 国内现状。作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环境景观建设的研究并不多,而且主要集中在绿色建筑的理论研究上,而宏观的景观概念相对宽泛,除建筑外还包括道路系统景观、水系水体景观、城市环境照明系统景观、植物景观等。作为城市景观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把各个景观元素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研究,使之成为一个系统,进而成为一个研究领域,为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做出贡献,非常有必要。特别是低碳景观的概念还没有被提出。

  1.2 国外现状。国外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的比较早,取得了丰硕成果。19世纪60年代美国的景观设计师麦克哈格提出景观规划的生态理念,以《Design with nature》的出版为标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景观生态规划理念已深入人心。走过工业化时代的西方国家,碳排放控制在很低的水平,特别是在西欧和北欧。

  2 城市环境景观低碳设计策略

  从城市景观的构成元素及其选材入手,选择节约能源、低能耗材质为主,尽量选择自然材质,避免大量人工合成材质的选用;以利用为主,改造为辅的设计原则,尽量体现简约的设计理念;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人们对低碳景观的认知程度和接受能力,不光让设计者,也让景观的享用者了解低碳景观;绿色植物是组成低碳景观的重要元素,查阅资料,整理出绿色植物在城市生态方面的作用,作为佐证材料。

  2.1 景观建筑的低碳生态设计策略。

  2.1.1 整体性策略。设计师在设计中将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经济条件等众多因素考虑其中,将设计的过程看成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带着一种尊重、补偿的思想与这个系统交流对话,让建筑有机的融入自然,像是从地上长出来一样。在适宜的采用高技术时,应该更为注重的是采用高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2.1.2 可再生能源体系策略。低碳建筑降低碳排放量的主要途径是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要想降低碳排放,发展低碳建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节约能源是一方面,立足于国情,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更是当务之急。仅仅是开发还不够,还要形成产业体系,这样才能使得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加高效和合理化。

  2.1.3 低碳建材策略。以全寿命周期的观点,计算建筑材料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和CO2排放时必须考虑建筑材料的可再生性。材料的可再生性指材料受到损坏但经加工处理后可作为原料循环再利用的性能。如果能将木材广泛地应用到新农村建设中,那么所节约的能耗,所减少的碳排放量是很可观的。

  2.1.4 地域性被动式策略。我国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差异很大,在不同的地域人们因地制宜,因材施用,创造了适合当地居住的形式。

  发展中国特色低碳建筑战略,我们要根据地域的特点,结合当地气候特征,吸取传统建筑中的有利建筑元素,与现代创新语汇相结合,使建筑具有较强的气候适应和气候调节能力,更加展现了我们民族建筑艺术的魅力。

  2.2 城市交通系统的低碳设计策略。作为城市动脉的城市交通的低碳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成为衡量我国国民经济低碳化进程的重要方面。

  2.2.1 政策引导,深入规划。随着低碳概念的引入,由于对传统的煤炭和石油的使用对环境的破坏,人们对绿色能源开始关注,包括太阳能、电能、生物质能、风能、核能等。随着研发的深入,社会的关注和需求量的增加,加之相关鼓励政策等,可替代燃料的需求量将逐步打开,从而取代传统的汽柴油作为未来汽车的动力来源。

  2.2.2 彻底的“以人为本”理念。保障步行及自行车交通的路权,改变目前以车为主,忽略行人的城市交通规划理念,保证人行道、自行车道的专用道路系统足够宽度、良好照明、安全、连续无障碍,并且合理与其他

[1] [2] 下一页

文章录入:web13741    责任编辑:web13741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中国工程管理网 | 收藏本站 |京ICP备10012994号
    共创国际项目管理顾问旗下网站:中国研发管理网 | 项目管理者联盟 | 中国工程管理网
    VIP会员 |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刊物出版 | 沙龙会议 | 人才服务 | 广告投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5-2014 21CPM.COM 工程管理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605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