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我国绿色生态建筑工程的现状及整改方法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5/13 13:21:31  文章录入:web13741  责任编辑:web13741

  一、我国绿色生态建筑发展面临的问题

  1.缺乏对绿色生态建筑的正确理解

  绿色生态建筑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核心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优点。但是有人认为只要将建筑物周围加一些绿化就是绿色生态建筑,在建筑物内部点缀一些植物就是绿色生态建筑,建筑物单纯的节能就是绿色生态建筑,还有人认为建筑的平面将来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绿色生态建筑等等。这些观点只停留在绿色生态建筑的表面,对绿色生态建筑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2.建筑能源的利用率低

  我国是工程强国,但也必须是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国家,为此工程建设必须有良好的环境与生态效应,而破坏环境和生态的工程不仅损害人类的生存条件,而且工程自身的功能也会丧失。一些地区为了片面追求产值,不顾环境和生态效应上项目,将发达国家淘汰的产业大量引入,只向工程要GDP,结果造成局部甚至整体的生态环境还在继续恶化。这样的工程所形成的产业,是高消耗和低产出的粗放型生产,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由此使我国单位GDP的能耗和原材料消耗,都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例如我国单位GDP的能耗为日本的5倍、美国的2.6倍、德国的3.6倍、印度的1倍;每1万美元GDP的原材料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钢材是2~4倍,水泥是2~11倍,化肥是2~13倍,工程建造和使用所形成的是“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的不可持续的生产模式。因此,缺乏生态环境观念,由低技术、高污染的大量工程所构造的“工程大国”是不可能持久维持的。

  从能源资源条件看,我国煤炭和水力资源比较丰富,但煤炭的经济可采储量和可开发的水电量按人均水平,均低于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至于石油和天然气就更少了。如果我们继续不断挥霍自然资源,竭泽而渔,势必贻患子孙。为了后代可持续利用国家的能源储藏,现在必须节约能源。随着城镇建筑的迅速发展,采暖和空调建筑、生活和生产用能日益增加,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急剧增长,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大气污染以煤烟为主,以尘和酸雨的危害最大,建筑采暖和炊事用能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两个主要因素。几个大气污染指标,如总悬浮颗粒、降尘、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北方城市高于南方城市,采暖期重于非采暖期。一些城市如重庆、兰州,沈阳、北京等地,空气污染情况严重。

  上述污染物是许多疾病的致病因素,对居民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我国排放的二氧化碳已占世界第二位,建筑用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到全国用能排放量的1/4,随着建筑物的大量建造,情况可能还会进一步恶化,前景确实令人担忧。

  3.人文水平不理想

  工程是人建造的,也是为人而建造的,需要有人文意识和人文关怀贯穿其中,即方便于人,服务于人,真正实现工程的人文价值。因此,不能只把工程当成物来看待,而是要当成人的一种存在与活动场所来看待,看成是人的一种广延形式。过去只盖大量的简易筒子楼,现在住房不断提高居住条件的舒适宽敞,甚至还力求人居环境的优美宜人。但从普遍性上,距理想目标仍有一段距离,例如城市过于拥挤,城市的有些设施还没有做到以人为本,所以地铁进不了火车站,或立交桥过于复杂,标识不清,造成拥堵或迷路。另外,无障碍通道和照顾残疾人的设施只是个别地方存在,不像发达国家成为普遍的设施,这恐怕是由于经济实力的制约造成工程的缺陷。

  二、整改方法探究

  1.绿色化人文设计

  设计的目标是“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换言之,就在于满足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让需要成为人类设计的原动力,并运用科学技术创造适于人生活的环境,使环境—人—社会相互协调。

  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第十四次会议宣言指出:“经济规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应当是探索并满足人的各种需求”。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不仅是建筑发展的最终目标,而且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在未来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认识和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关系,强调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体体现在城市空间的创造中,以适应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市民的多样化需求。

  在人居环境建设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设计人性化的原则,塑造有价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